媒体聚焦 以爱卫新风擦亮古城文明底色

文章出处:化粪池       发表时间: 2024-02-08 21:04:48

  2023年4月25日,《健康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以爱卫新风擦亮古城文明底色》,报道了我省正定县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典型经验做法。

  今年4月是第35个爱国卫生月。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在抗美援朝反细菌战中拉开了序幕。此后,爱国卫生运动在“除四害”“两管五改”“五讲四美三热爱”中掀起热潮,在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创建中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日臻完善,在战新冠中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立足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爱国卫生运动如何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与路径?又产生了哪些具体而生动的实践?今年爱国卫生月期间,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河北省正定县、有着红色基因的江西省赣州市以及力图领航健康城市建设的上海市。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爱国卫生月系列报道。

  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注脚。农村改厕一直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拥有1600多年建城史的河北省正定县,改厕历程延续已久。改革开放初期,习同志在这里带领着当地干部群众,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厕改造行动,让历史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此后,正定延续着改厕的实干精神,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为抓手,持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第35个爱国卫生月,记者来到这座千年古城,感受根植于乡间沃土的爱卫新风。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茅厕的一边连通着猪圈,到了夏天,蝇蛆不断、臭气熏天,这就是过去正定连茅圈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爱国卫生运动中的重点难点。恶劣的如厕环境不仅制约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还影响着百姓的身体健康。连茅圈里,人的粪便直接成了猪的食物,粪便中的猪带绦虫卵由此进入猪体内,导致猪感染。76岁的正定县塔元庄村村民曹锁连回忆,过年杀猪时,常常在被寄生的猪肉里看到像米粒一样的虫卵,这样的猪被当地人称为“米心猪”,“辛辛苦苦养的猪,结果成了‘米心猪’,一年到头来都吃不上,大家非常寒心”。针对这一痛点,20世纪80年代,习同志在正定县任职时,为改造连茅圈,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下了一番硬功夫。“当时群众习惯用连茅圈,认识上转不过弯来。要把猪圈和茅厕隔离,村民觉得淘粪不方便,还影响攒粪积肥,很多人都不愿改。”当年任塔元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赵桂林说。正定县改厕没有一刀切,而是先在塔元庄村和吴兴村搞试点,针对性解决试点暴露出的主体问题,做好粪便的净化处理,安排专人淘粪,集中发酵后给庄稼施肥。村民的顾虑打消了,改厕工作就有了初步进展。吴兴村1500余户最先完成了连茅圈改造,进而示范带动全县,村民卫生意识初步提升,正定县爱国卫生运动迈出坚实一步。进入新世纪后,正定县在消除连茅圈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虽然看起来和普通厕所没什么区别,但三格式厕所没有异味不说,还更卫生了。”时任吴兴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于春成介绍,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安装有三格式化粪池,粪便在化粪池经过中层过粪、沉淀虫卵、厌氧发酵降解有机物后,最终达到无害化,可用于农田施肥。“我年龄大了,更能体会到改造厕所的好处了。不仅不用再费劲儿下蹲,冬天就算去院子里的厕所,也不冷。”吴兴村村民刘梅英的家里有两间厕所,室内外各一间。去年,这两间铺满白色瓷砖的厕所加装了保暖装置,蹲便器也换成了马桶,真正展露出现代化农厕的模样。而这样的厕所并不是特例。近年来,正定县的改厕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蹲便换坐便、户厕加装保暖装置、新建改建农村公厕……2022年,该县累计改造提升农村户厕4.8万座,全县农村户厕应改尽改全面完成。“伴随着厕所的升级迭代,正定县积极探索以农民主体化、运作市场化、统筹一体化、责任明细化为目标的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正定县副县长左小英介绍,该县将以农村问题厕所常态化排查整改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农村厕所建设水平,快速推进城西污水处理厂及73个村庄污水管网建设进度,打通“厕所革命”的最后一公里。

  正定县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推进村庄的绿化、美化、硬化,治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创建72个省级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庭院6万多户。走进吴兴村,一条条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直通各户农家,路边精心修剪过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主干道大街商业牌匾风格统一,大街小巷都装上了路灯、巷灯。儿时记忆中杂草丛生的乡间泥路大变样,将多年前搬到城里居住的村民汪建华吸引了回来。“十几年前,我们搬到了城里的高层住宅楼,这几年孙子孙女上学后住在学校,村里的环境也慢慢变得好,我们一大家子就搬回来了。”回到吴兴村后,当过车床操作工、电焊工的汪建华自己动手,用半年多的时间将破旧老宅翻新为“世外桃源”。改造后的小院还被石家庄市妇联评选为“百优美丽庭院”。白墙灰瓦的院子里,水声潺潺。汪建华自己打造的小池塘内,放置着圆盘状的流水假山。池塘对面是一座玻璃阳光房,天气好的时候,一家人就坐在里面喝茶、晒太阳。在院子的另一角,汪建华为家里的孩子们制作了一架秋千。“不同于城市高楼里封闭的环境,孩子们放假回村后,可以在院子里面尽情玩耍。”通过这种方式,汪建华想将家乡从里到外的美展现给子孙后代。隔着一条胡同,也有一户“美丽庭院”示范户。记者刚一进门,刘梅英就从主屋迎了出来。“我现在的生活是真幸福。”聊到近年来村里的变化,老人质朴的脸上满是笑容,“现在住在这个村里头,可舒心了。厕所改高级了,屋子里也装修得特别好,村里的公共区域还有专人打扫。要是缺个菜,走不了多远,就能买回来,我感觉比住市里的楼房还方便。”正如刘梅英所提到的,改造后的集贸市场是正定县的另一道风景线。为了方便周围居民生活购物,同时给蔬菜水果商贩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经营平台,正定县将一处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拆除,改建为户外便民市场。每天一早,户外便民市场就开始热闹起来。商贩们按照摊位编号,摆放售卖果蔬肉蛋,直到9时收摊。卖菜的张大哥告诉记者:“之前,我把货车停靠在路边卖菜,不仅影响交通,收摊之后的垃圾也直接丢在路边。现在新建了便民市场,我有了固定摊位,早市结束后的垃圾也有市场的人专门清扫,又干净又方便。”

  在塔元庄村,爱国卫生运动已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就是二者创新结合的有效载体。“大家10人一组,各组按计划分片区行动,一定不要留下卫生死角。”周五一大早,塔元庄村公共卫生委员会组长张金霞一边向村干部和志愿者分发清洁工具,一边明确着每周一次的大扫除分工。据了解,每周大扫除是正定县自20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一项常态化活动。塔元庄村公共卫生委员会今年2月成立后,大扫除活动在该村的落实有了工作专班。十几年前,塔元庄村通过先拆后建、原拆原建的方式,让村民从平房陆续住进了楼房,村内环境和村庄管理都实现了小区化。在塔元庄村公共卫生委员会中,除了部分村委会成员外,还包括一名村医和一名物业工作人员。每到定期大扫除的时候,6名村干部和20多名志愿者会在村公共卫生委员会的组织下,着手楼内外环境清洁这项精细活。“看到村里街道上这么干净,大家都不好意思再随地吐痰、扔烟头了,卫生健康意识明显提升。”长期居住在洁净的环境里,村民曹小莲细心地察觉到了乡亲们的变化。为进一步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塔元庄村在人流量集中的区域分别建立了3个垃圾分类投放处,并在内部设置了一高一低两个洗手池,村民在投放垃圾后,可以及时洗手。张金霞介绍,垃圾分类投放处由村公共卫生委员会中的物业工作人员负责,以便于对村民和清洁工两方进行督导。过去一个多月中,曾有村民先后向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反映村里的电线杂乱、部分区域杂草挡住停车位等问题。村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们迅速出动。没过多久,村里的电线整理工作就进入尾声,车位前的杂草也被修剪干净。在村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的心里,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维护村里的卫生环境就相当于维护自己家的环境。“临街这栋楼一楼的住户窗台摆放太乱了,在咱们村里特别显眼。”不久前,有村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张金霞带领志愿者上门提醒时发现,这户人家中只有两位身体不好的高龄老人,腿脚不便的他们难以顾及家里的清洁。于是,张金霞做出了决定:每周义务上门帮老人打扫卫生。“虽然这不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但不能坐视不管。让老人能住在干净的房间里,我们打心底里感到高兴。”张金霞说。“现在村里的环境慢慢的变好,大家的幸福感、精气神更足了,这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曹小莲笑着说。

  正定农厕的改造变迁,反映了当地乡村现代化的建设历程。从乡村改革到乡村振兴,正定农民群众美了村子,红了日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记者在采访调研中了解到,在农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不是特别容易,但也有“技”可循。“只要把道理跟村民讲清、讲透,村民心里有了底,各项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塔元庄村一名村干部说。在长年累月的广泛宣传下,该村爱国卫生运动已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动员。革除不文明、不卫生的陋习,整治村居环境成了每位村民的心头要事。更值得肯定的是,正定在推进改厕、大扫除等工作时,没有一改了之,而是着重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实现村庄由一时清洁向长效清洁转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正如习同志在1984年提到的那样:“逐步把农村建成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高水平的文明村,使农村成为优良传统、先进思想、现代文明的集合体,使千家万户成为小康之家。”



相关文章